二、是不是旅游價格越低越好?有的游客采取貨比三家不吃虧的心理,哪家便宜找哪家,這可能不知不覺陷入一種誤區(qū)。曾有這樣一件事:一家旅行社組織旅游團到某地因比同行低了幾百元,而吸引了不少旅游者。交了錢臨上火車時,旅行社通知本社原訂的車票是直快,現(xiàn)改為特快要補差價。到了目的地,游一景點時,導(dǎo)游說此景點不在所收的費當中,又臨時增加,還有其他費用等等,搞得游客一肚子不開心,回來一算比其它旅行社的價
格還略高一些。旅游價格的組成分兩大塊:一塊是代訂費用,由旅行社付給吃、住、行、游諸環(huán)節(jié)上的消費;一塊是綜合服務(wù)費。有的旅行社在價格上搞“障眼法”,在旅游項目上搞“短斤”,在旅游服務(wù)上搞“少兩”,看起來直觀價格是低了,實質(zhì)上是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。因此,對價格過低的旅游商品,要確實搞清旅游質(zhì)與量的具體,不宜跟著感覺走,不是價格越低越好。
三、簽好合約才上路。有些旅游者在確定了旅游線路后,以為把錢一交就了事了。一趟旅游回來有諸多不滿意,公說公有理,婆說婆有理,雙方各執(zhí)一詞,投拆無門。原因在哪?關(guān)鍵是要使這個旅游商品從“無形”變?yōu)椤坝行巍币炗喓霞s,以憑為據(jù),這樣出了質(zhì)量,板子才能找到具體人屁股上。丑話說在前面,總比日后扯皮好。簽好合約才上路,做一個明智的旅游消費者,你能做到這一點嗎?